昨日,我市公安、交通、安监、住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市会议中心收看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会议总结分析上半年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道路交通安全重点工作,防范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发生。副市长郑泽晖在中山分会场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全省今年上半年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态势持续稳定向好,各类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下降,但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GPS定位器的应用慢慢的开始普及到各个领域,随着汽车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GPS定位器更多应用于租赁公司、金融公司、车贷公司等金融机构。下面我就将带您了解重庆自带与加装的区别。
他们的区别主要是,重庆汽车自带GPS定位只能用于导航的定位,属于原车的配置,车主只能在自己开车的时候进行定位导航,而这种GPS定位器主要是起定位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据在重庆的一家专注于生产研发的GPS定位器厂家告诉我们,他们生产的GPS定位器有相应的手机、电脑等多端登录控制功能,另外设备还可以设置电子围栏、震动报警等一系列的功能。
那么,重庆汽车自带的GPS定位器是否能够实现现在这些加装GPS定位器的功能呢?
无论是汽车租赁公司、车贷公司,还是个人车主,为保障汽车资产安全无不需要在车辆上安装车载GPS定位器。但GPS被拆、被屏蔽现象在车贷、融资租赁行业屡见不鲜,那如何科学安装GPS定位器才能起到的安全保障作用?
重庆有线+重庆无线搭配
首先,为限度减少汽车资产安全损失,一般建议使用“1+1”或“多+多”的重庆有线+重庆无线GPS定位器搭配方案,因为重庆有线与重庆无线GPS定位器一明一暗的组合功能能更好地发挥定位监控作用。
重庆有线GPS定位器
重庆有线GPS定位器比重庆无线GPS定位器多出来的那个“线”,就是用来连接车辆的电源线、ACC线的,工作电源由车辆提供,内置微型蓄电池可使GPS定位器在拔下之后仍可工作数小时,用于GPS定位器调试、检修等情况。
1、重庆重庆有线GPS定位器的工作电源由车辆提供,所以能够做到车辆24小时实时定位,在定位效率和实时性方面更有优势;
2、重庆重庆有线GPS定位器电源由车辆提供,使GPS定位器能够节省下内置电池的空间,拥有更小的体积,隐蔽性更强。
重庆无线GPS定位器
重庆无线GPS定位器的工作电源来自于内置电池,而电池的使用寿命由设置的定位频率决定。当内置电池电量耗光后可更换新电池,能够重复使用。
1、重庆无线GPS定位器不依赖车辆电源工作,因此GPS定位器的安装位置更具灵活性、隐蔽性,防拆性更高;
2、重庆无线GPS定位器非实时定位,定位时间可控,能很大程度上避开GPRS信号屏蔽器的干扰和信号探测器的感应,进一步提高GPS定位器防拆性。
安装位置
重庆有线GPS定位器
一般来说,比较隐蔽且重庆有线路的地方都可以安装,可以去4S店或者维修点找维修师傅安装,也可以参照GPS定位器教程自行安装。
重庆无线GPS定位器
重庆无线GPS定位器无需安装线路,有强磁吸附,只要放在隐蔽处就可以了。重庆无线GPS定位器一般有几个固定的安装点,如下图:
1、前后保险杠:前后保险杠是很多公司安装的的位置,因为磁铁机吸上去,你压根看不到,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保险杠还是一个不错的安装位置的。
2、后备箱:后备箱的位置非常的多,直接吸住就OK了,当然了后备箱尾灯旁边,还有更多的位置点是我们不知道的。
3、备胎里面:在备胎里面安装一个车载GPS定位器,很多人想不到。超过80%的相关企业会选择在座位备用放一个。
4、座位里面:可能很多人觉得,座位里面安装简直是找死的节凑。但懂得安装的朋友都知道的,车载GPS定位器是直接塞到座位里面的,肉眼压根看不到。
5、后视镜里面:这是一个让你想象不到的位置。小小的一个后视镜可以放得下一个重庆无线GPS定位器吗?对于做GPS厂家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谁也不会注意到自己的后视镜里面居然有一个重庆无线GPS定位器在里面。因此后视镜也是目前超过80%的企业作为备选的地方。
从现在的技术来说,实现这个功能是没问题的。但重庆汽车的电子技术的更新,远没有手机那么快。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也就是这四五年的事情。而汽车一个车型的销售期基本都在七八年甚至更久。最近一两年的新车型才逐渐有了跟互联网联系的功能,比如宝马第三代才有“智能互联”。 预计会在一两年之内在汽车上实现的。
会议要求,根据2018年全省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方案,全省公安、交通、安监等相关部门要追本溯源落实道路运输源头的管控,对重点车辆、重点路段、重点驾驶员加强排查监管,杜绝交通安全隐患;强化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治理,进一步完善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农村公路的安全隐患治理。
会议强调,打击各类道路运输违法行为要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道路运输车辆屏蔽GPS信号、躲避跟踪监管的行为,联合相关部门查处生产、销售、安装相关屏蔽设备的企业;建立客货运驾驶人从业信息、交通违法信息、交通事故信息的共享机制,设立驾驶人“黑名单”制度;形成交通运输和公安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机制,严厉打击公路货车超限超载、强行冲卡、堵路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一超四罚”。